本報記者 李靜 許林艷
7月31日,國家能源局發布《中國新型儲能發展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24年,在政策支持和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下,全球新型儲能裝機快速增長。截至2024年底,全球已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約1.8億千瓦,較2023年底增長約98%,新增裝機規模約0.9億千瓦。
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邊廣琦表示,總體來看,“十四五”以來,我國新型儲能發展政策的“四梁八柱”初步構建,新型儲能產業穩步發展。截至2024年底,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7376萬千瓦/1.68億千瓦時,裝機規模已占全球總裝機比例超過40%。新型儲能技術路線“百花齊放”,涵蓋全球工程應用的主要技術路線,調度運用水平穩步提高,有力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鋰電池“一騎絕塵”
占比超96%
《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新型儲能項目應用場景主要包括獨立儲能、共享儲能和新能源配建儲能,合計裝機占比近90%。其中,獨立儲能、共享儲能裝機規模3412萬千瓦/7432萬千瓦時,裝機占比約46%,新能源配建儲能裝機規模3097萬千瓦/7379萬千瓦時,裝機占比約42%。
同時,《報告》指出,2024年,我國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首次超過火電。在新能源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新型儲能成為促進新能源開發消納的重要手段。
《報告》內容還進一步列出了新型儲能技術路線發展情況,截至2024年底,鋰離子電池儲能占據主導地位,約占已投產裝機的96.4%。壓縮空氣儲能、液流電池儲能等為除鋰離子電池儲能外的主要技術路線,占比分別為1.0%、1.0%。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鋰電池技術的成熟和成本優勢使其在新型儲能領域占據主導地位。未來,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突破和成本的持續降低,鋰電池有望在儲能市場中繼續保持強勁的競爭力,持續保持和鞏固其市場份額。
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鋰離子電池產量持續攀升,總產量達11.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4%,行業總產值超過1.2萬億元,其中,儲能型鋰離子電池產量達到2.6億千瓦時,占全國鋰離子電池產量22%,連續3年提升。
產業鏈公司
上半年業績呈增長態勢
在產業整體發展態勢良好的背景下,儲能企業的業績也呈現出積極的增長態勢。據Wind資訊數據,截至8月1日16時,在8家發布了2025年上半年業績預告的儲能上市公司中有5家業績預喜,包括4家業績預增,1家業績扭虧。其中,寧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杉杉股份”)預計上半年公司實現凈利潤1.6億元至2.4億元,同比增長810.41%至1265.61%。對于業績增長原因,杉杉股份表示,主要得益于公司負極材料業務的業績增長和偏光片業務的穩健運行。
這一業績情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今年上半年的儲能市場。2025年上半年受到國內市場“搶裝”及美國市場搶運影響,國內儲能系統、儲能電池出貨均實現高速增長。據國信證券研報,國內方面,儲能需求延續高速增長。國內2025年上半年實現儲能招標126.3吉瓦時,同比增長101%;中標189.8吉瓦時,同比增長182%。
然而,儲能產業的發展并非僅僅是規模的擴張,更是質量與技術的提升。儲能產業正在進入“高質量增長與技術競爭”階段。固態電池、鈉離子、液流、壓縮空氣等多技術路線快速推進;強制性國標GB44240-2024的實施,也將推動企業強化安全設計與系統穩定性。
此外,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產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馮思遙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市場正在從“賣設備”向“綜合能源服務”轉型,虛擬電廠、電力現貨交易等新型盈利模式成為主流方向。電力交易輔助決策、智慧運維平臺、AI調度等軟服務領域成為了資本的關注重點。
在產業加速升級與轉型的浪潮中,儲能企業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需要在技術創新與市場拓展之間找到平衡。萬聯證券投資顧問屈放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儲能技術更加強調儲能的市場化應用,企業一方面需要加強自主研發和知識產權保護,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強產業協同,實現降本增效。
11:26 | 國芳集團擬出資1545萬元與專業機構... |
10:33 | 九號電動兩輪車曬成績單:上半年中... |
10:30 | 中國電建集團項目專場推介會在北京... |
10:12 | 中國神華啟動大規模資產重組 核心... |
10:03 | 中國神華擬籌劃重大事項!8月4日起... |
10:00 | 房企尋找債務重組最大公約數化債 |
09:25 | 多奈單抗注射液三年長期臨床研究結... |
23:31 | 直擊ChinaJoy:上半年游戲產業國內... |
23:31 | 7月份重卡銷量同比增長42% “四連... |
23:31 | “蘇超”效應持續顯現 文體旅融合... |
23:30 | 剛需持續發力 深圳7月份住宅成交超... |
23:30 | 頭部陶瓷企業加速創新 滿足“好房...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