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2日,黃浦江畔鑼聲響亮,宣告中國資本市場改革“試驗田”——科創板正式開市。
六載光陰,白駒過隙。今日科創板總市值已超過7萬億元,其背后是一個個產業集群的強勢崛起:集成電路領域公司約120家,涵蓋上游芯片設計、中游晶圓代工及下游封裝測試;生物醫藥領域上市公司約113家,重點介入癌癥、乙肝、丙肝、艾滋病等治療領域;高端裝備制造業公司約127家,涵蓋工業母機、工業機器人、激光加工、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等先進工藝裝備……更多自主可控的產業鏈正加速成形。
六載光陰,寒耕暑耘。這片資本沃野已催生出589家“硬科技”上市企業、超1.1萬億元的直接融資規模,以強大的產業磁力重構創新生態。
六載光陰,櫛風沐雨。科創板豐碩的科技成果正加速走出實驗室,將超過12萬項發明專利轉化為增進民生福祉的澎湃動能,以普惠的民生擔當重塑社會價值。
記者 張雪 郭成林
產業磁場:從“星火”到“火炬”
產業“磁力”如何從分散的創新點凝聚成強勁的集群效應?回看六年來科創板在關鍵產業的布局,清晰勾勒出從單點突破到鏈條完善、從技術攻關到生態成形的進化軌跡。
在集成電路領域,一條覆蓋設計、制造、封測、材料、設備的完整產業鏈已然成形。
120家科創板集成電路上市公司中,中芯國際、中微公司、滬硅產業等龍頭引領作用顯著。中微公司等離子刻蝕設備進入客戶的5nm產線,滬硅產業300mm硅片量產打破國際壟斷,良品率達國際水平……2024年科創板集成電路企業平均研發強度22.5%,超行業均值10個百分點。
芯原股份的發展歷程也尤為引人注目。這家半導體IP和芯片設計服務企業在2020年8月登陸科創板后,研發投入持續加碼,最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達30.39億元。在科創板“輕資產、高研發投入”政策支持下,公司2025年順利完成再融資,將資金集中投向“AIGC及智慧出行領域Chiplet解決方案平臺研發”等前沿領域。公司董事長戴偉民深有感觸地說:“科創板的政策支持,讓我們能夠更靈活地調配資金,將更多資源投入到研發中。”
在生物醫藥領域,一批公司因科創板的強大“磁力”實現從研發到產業化的驚人一躍。
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為未盈利的創新藥企開辟了關鍵融資通道。迄今20家適用該標準的企業中,19家自研的45款藥品/疫苗已獲批上市。2018年以來,這些企業推出的國產1類新藥數量約占同期國產創新藥獲批總數的12%,成為我國醫藥創新的中堅力量。
澤璟制藥作為科創板首家依據第五套標準上市的未盈利藥企,自IPO以來已實現多款創新藥上市突破。公司通過構建三大產品矩陣形成核心競爭力:以肝癌一線治療藥物多納非尼為代表的小分子靶向藥、包含全球首創ZG系列雙/三特異性抗體(如PD-1/TIGIT雙抗、DLL3三抗)的大分子生物藥,以及國產首個打破進口壟斷的基因重組人凝血酶重組蛋白藥。其管線覆蓋腫瘤、纖維化及外科止血領域,成為創新藥國際化標桿企業。對此,董事長盛澤林博士強調:“科創板的制度包容性,為研發型企業提供了關鍵支撐。”
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科創板構建起的協同創新矩陣結出累累碩果。
127家企業覆蓋工業母機、激光加工、自動化控制等領域,技術滲透至高鐵、核電、航天等命脈行業。中國通號在鐵路信號控制系統領域的高鐵市場綜合占有率達65%,護航全國4.8萬公里高鐵網安全運行;中控技術的控制系統應用于“華龍一號”核電站,使我國核電儀控設備國產化率從10%躍升至90%以上。
“科創板將分散的‘技術星火’聚成‘創新火炬’,在高端裝備領域點燃國產替代的加速度。”一位產業投資人對上海證券報記者總結。
惠及民生:從“實驗室”到“百姓家”
當科創板的技術突破走出工廠車間、實驗室,便化作了實實在在的民生福祉,從藥價降低到醫療資源普惠,從成本優化到投資回報,全方位釋放著科技創新的社會價值。
創新藥加速落地大幅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
科創板創新藥企業積極布局抗體藥物、ADC(抗體偶聯藥物)、寡核苷酸藥物等前沿技術,廣泛聚焦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艾滋病、罕見病等重大疾病領域,不斷提高創新藥物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
艾力斯三代EGFR抑制劑伏美替尼上市3年惠及8萬患者,通過醫保談判價格降幅超過75%,患者年治療費用自30萬元降至7萬元;神州細胞新冠重組蛋白疫苗供應超5億劑,政府采購單價遠低于進口mRNA疫苗的1/3;百濟神州等企業的本土研發突破,持續壓縮高價進口抗癌藥的市場空間,顯著減輕患者及醫保負擔……
醫療設備的國產化讓更多優質診療資源“飛入尋常百姓家”。
聯影醫療打破國際巨頭的市場壟斷,為國產醫療設備貼上一張張行業首款、國產首款、世界首創標簽。公司研制的全身5.0T磁共振uMRJupiter已成為目前全球唯一同時具備NMPA、FDA以及CE許可的全身人體臨床超高場磁共振設備。同時,國產醫療影像設備從中低端向高端、甚至超高端升級。
產業鏈自主可控則從更基礎的層面降低社會運行成本。
半導體設備國產化顯著促進了芯片制造成本下降。中微公司的刻蝕設備、拓荊科技的薄膜沉積設備在國內主流晶圓廠大規模應用,打破國際壟斷的同時,促使同類進口設備價格下調。
芯原股份董事長戴偉民表示,集成電路設計企業通過Chiplet技術,“幫助云側AI計算減少對先進工藝和大芯片的依賴,幫助汽車芯片提高可靠性”。
科創板投資者也在共享企業發展紅利。
2024年科創板超六成公司推出現金分紅方案,總額達388億元,超290家公司現金分紅比例超過30%。同時,470家次公司推出回購、增持方案,合計金額上限近380億元。
從集成電路的“鏈式反應”到創新藥的“生命工程”,科創板“民生紅利”的釋放并非偶然,其背后既需要產業生態的創新協同,更依賴制度土壤的優化包容。
制度沃野:從“試驗田”到“高產地”
六年探索,科創板以持續制度創新回應科創家們的核心訴求。
針對“輕資產、高研發投入”企業的融資痛點,監管部門2024年10月出臺新的認定標準,相關企業再融資時補流比例可突破30%限制。至今,已有包括寒武紀、迪哲醫藥、芯原股份等在內的8家科創板上市公司申請適用此標準進行再融資。
其中,寒武紀作為典型受益企業,2022年至2024年平均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例為142.10%,最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總額為37.13億元。公司實物資產僅占總資產6.74%,再融資49.8億元主要用于大模型芯片研發。
除了精準解決融資痛點,科創板還通過“科創成長層”的設立,為未盈利企業鋪就了更具韌性的成長賽道。
該層聚焦“技術有較大突破、商業前景廣闊、持續研發投入大”的未盈利科技企業,提供過渡性上市平臺。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金融學教授張宗新表示:“科創板設置科創成長層,有利于進一步彰顯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導向,穩定市場預期。”
制度的吸引力更體現在對社會資本的引導上。
數據顯示,近86%科創板公司曾獲私募股權及創業投資支持。國投創新累計投資143家科創板企業,該公司董事總經理曹正表示:“科創板極大提升了對優質公司和長期資本的吸引力,為我國科技創新企業提供更加精準、更加有力的資金支持和資源配置平臺。”
正是這種持續的制度優化,讓科創板從“試驗田”成長為“高產地”,為企業創新注入永續動力。
永續創新: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
六年來,科創板已成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培育場。
在這里,創新不再是單點的靈光一閃,而是產業鏈協同的集體突破;價值不再局限于企業利潤,更延伸至國家科技競爭力與民生福祉的提升。
379家公司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名錄,415家企業躋身制造業“單項冠軍”,占比高達71%。2024年研發投入達1680億元,是板塊凈利潤的三倍多;累計發明專利超12萬項,平均每家公司216項;35家企業在細分領域或單項產品上排名全球第一……一組組數據背后,是“中國創造”的底氣不斷夯實。
六年來,民生共享的深度與廣度仍在拓展。
隨著更多創新藥通過醫保談判降低價格,更多國產高端設備替代進口降低產業鏈成本,科創板企業的社會價值日益凸顯。芯原股份的Chiplet技術、中控技術的工業控制系統、云天勵飛的AI邊緣芯片……一批解決“卡脖子”難題的創新成果正從科創板走向產業一線。
站在開市六周年這一新起點,科創板仍將在深化改革中釋放更大潛力。這片改革“試驗田”,不僅有實驗室里的技術星辰,更有照進尋常百姓家的科技曙光,以“磁力場”聚合創新要素,以“民生倉”沉淀社會價值。
14:17 | ?金域醫學梁耀銘榮獲“優秀中國特... |
13:58 | 北京綠色交易所召開2025年參與人大... |
13:57 | 貿促會研究院:中國游戲產業全球化... |
12:51 | 科華數據發布算力平臺V2.0版本 構... |
12:51 | 洽洽食品2025新品上市發布會圓滿落... |
12:51 | 中國電信天翼AI發布首款AI眼鏡 星... |
12:50 | 東陽光藥將于8月7日港股上市 |
12:20 | 鴻蒙5,突破! |
12:02 | “遼寧創業投資之家”走進阜新、朝... |
11:43 | 國家發展改革委:支持有關行業企業... |
10:40 | 多種氣體產銷兩旺 凱美特氣上半年... |
10:34 | 致遠互聯CoMi亮相2025世界人工智能...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