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麗
據7月21日央視新聞,修訂版《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使用年限和再生利用通則》國家標準(以下簡稱“新標準”),將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實施。新標準聚焦老舊家電超期服役引發的安全風險隱患及廢舊家電不當處置造成的環境污染風險,通過明確家用電器安全使用年限與再生利用技術要求,著力構建完善的產品全鏈條管理體系。
“新標準規定產品使用年限不得低于主要(零)部件的‘三包’期限,并要求企業明確標注產品的使用年限及超期使用風險提示,同時強化再生利用技術要求。這一政策將推動家電行業從‘事后監管’向‘全周期管理’轉型,預計進一步釋放萬億元‘以舊換新’市場動能,并帶動回收、再生材料、智能家電等產業鏈加速發展。”中國家用電器商業協會秘書長張劍鋒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持續完善標準、暢通鏈條
在全球資源與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背景下,我國對循環經濟、家用電器、標準化等領域保持高度重視,且不斷完善相關標準。
今年6月份,國家標準委網站披露,由我國牽頭制定的國際標準IECTS63457-1:2025《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維修、翻新、再造及后續安全檢測——第1部分:通用要求》正式發布并施行。這是全球首項家用電器循環經濟與材料效率領域安全國際標準,填補了國際標準在家用電器全生命周期標準體系中的空白。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于6月份在官網發布對《關于推動建立家電強制報廢制度的建議》答復顯示,市場監管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持續在標準制定、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加快節能降碳技術裝備推廣等方面發力,促進家電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制修訂典型家電產品的安全使用年限標準和家用電器能效標準,組織各方廣泛宣傳家電產品安全使用年限標準,論證評估制定家電產品安全使用年限強制性標準的必要性、可行性。持續完善家電產品拆解回收標準體系,為推動循環經濟、減少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提供技術支撐。
我國激活龐大的家電存量市場勢在必行。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我國冰箱、洗衣機、空調等主要品類家電保有量超30億臺。其中約20%已超安全使用年限。
據了解,此次新標準規定產品在設定的使用年限內要保證穩定可靠,標準要求產品的設計階段就要充分考慮再生利用等,涉及并打通生產、消費、回收各環節。
“新標準是對舊版標準的迭代升級,其意義在于強制廠商標注使用年限,解決超期服役引發的漏電、火災等隱患,同時壓實生產者回收設計責任,將有利于產業鏈的暢通和延長,也是對我國家電安全、以舊換新以及綠色低碳發展戰略的有效落地。”北京釘子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始人丁少將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撬動更大產業空間
我國家電回收、換新也在政策和企業的推動下,逐步進入深水區,并呈現出巨大發展空間。《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提到,到2027年,我國廢舊家電回收量較2023年增長30%。
為持續完善廢舊家電回收循環體系,推動家電回收、報廢和利用,各家電企業也在加速發力。
據了解,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明珠綠環回收”平臺,并在石家莊、天津和珠海等地建立六大再生資源基地,用于從廢舊產品中提取稀貴金屬或轉化為再生塑料;海爾智家股份有限公司也已經建立家電再循環互聯工廠;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則主要采用與回收企業合作方式,進行資源化回收及可追溯管理。
四川長虹格潤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電廢事業部塑料項目組主管袁輝表示,廢舊家電回收逐漸成熟,部分可以作為家電產品的生產原料再利用,將激活更多產業潛能。
張劍鋒認為,新標實施,將對家電產業鏈產生較大影響,在制造端,倒逼綠色設計和長壽命技術研發應用;在回收端,促進正規回收體系擴張;在消費端,將加速“以舊換新”,推動安裝維修服務標準化,并在家電全鏈條和消費市場撬動更大產業空間。
丁少將建議,短期來看,企業可以聯合第三方平臺構建輕量回收網絡,降低合規成本;長期來看,可將回收成本納入產品定價,研發再生材料技術,通過“安全抵扣”等模式轉化合規壓力為品牌優勢。
(編輯 喬川川)
23:55 | 天目藥業增資黃山天目 加速推進“... |
23:55 | 產品持續迭代+應用空間拓展 微光股... |
23:55 | 金智科技時隔5年再謀易主 控股股東... |
23:55 | 3200萬元關聯交易未及時披露 丹化... |
23:55 | 北交所首份半年報出爐 民士達營收... |
23:55 | 公交車“兼職”送快遞 多地探索城... |
23:55 | 成本端壓力提升 包裝紙行業月內連... |
23:55 | 年內74家上市公司完成定增 募資總... |
23:55 | 二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達68... |
23:55 | 直擊2025國際低空經濟博覽會:產業... |
23:51 | 第二批新模式浮動管理費率基金獲批... |
23:51 | 券商上半年債券承銷榜單揭曉 科創...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